藝術即生活:生命每一刻精彩,都蘊含在藝術的時空膠囊中

作者:徐玟玲 藝術治療師/藝術教育博士

人們從「藝術」這個媒介來理解到一個訊息時,會被這個訊息所呈現的方式所影響,而且,這形式本身已經嵌著訊息了,它們之間有著一種共生的關係。

但是,人們在通過藝術媒介取得訊息時,往往只著重明顯可見的內容,卻錯過一些微妙的、能啟發我們的隱涵意義,這篇文章就是要引領你更細緻地體會藝術媒介的訊息和隱喻。

你可以你回想一下,當你看著某一件藝術品,包括圖畫、插畫、漫畫、或是廣告圖像,心裡面是不是會很有感觸?

其實,那是因為這些圖像的內容,會自動釋放很多訊息,當你面對這些圖像的時候,它們會神不知、鬼不覺地就和你過去遭遇過的某些訊息連結起來了。而且,幾乎同一時間,你的感觸就這樣被圖像深深吸引住了。

所以說,藝術它很像「時空膠囊」,是可以跨越時間和空間,然後穿梭在人和人之間,並且滲透不同的身體和認知。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藝術的「時空膠囊」效應

有一位對圖像很有研究的藝術史學家石守謙,他曾說,「圖像,之所以會在歷史上具有超越文字、超越時空的特性,是因為圖像訊息能夠擴充原本文字記載的有限性。

在中國歷史上,我們原本知道的史實幾乎都是以帝王將相作為敘述的核心,關於「女人」的文字記載實在非常少,但是保存女性形象的「圖像」卻頗豐富,所以它們是成為了學者們還原女性歷史的大功臣。

事實上,這個藝術的「時空膠囊」效應,也可能發生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甚至於可以說是跟你我息息相關的。

舉個例子:有個二十歲的年輕人去學陶藝,做了一個外型粗獷的盤子,五十年後,有一天,他拿起那個盤子來把玩,他會回想到自己當年還是個二十歲小夥子的模樣,還有那個時候對陶藝的熱情,以及那時候那等待盤子燒出來的心情,還有最後的驚喜,很幸福吧!

假設幾百年之後,一位藝術史學家在因緣際會之下,就拿起這個盤子把玩,玩著、玩著,他可能會在腦海中想像出跟前面說的一模一樣的劇情,然而,他也可能由於這個盤子製作得很「粗獷」,這個「粗獷」訊息可能會讓他有更複雜的想像,譬如,他也許會猜想一下,這個盤子到底是一個孩子做的?還是一個大老粗做的?

因為「粗獷」的效果有可能是,一個孩子渾然天成的做得粗獷,也有可能是一個成人刻意模仿孩子的手感來做得粗獷,最後也有可能是一個成人,仍然跟一個孩子一樣,就只能做得粗獷。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我自己也有一個畫陶盤的特別經驗。那是好冷的一天,我穿著黑色厚重的大衣跟同學大老遠跑去陶瓷工作室製做的。選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素燒盤子,就放到轉台上,再張羅好色料和筆,接著就坐下來發呆了一下,因為我的腦袋就是沒靈感、一點都沒想到要畫什麼,倒是我的手卻自動移到陶盤上方,然後就很自然地,從陶盤的中心點開始專注地畫起迴圈,一直畫一直畫,毛筆穩穩地在陶盤裡面移動,漸漸地,我竟然好像聽見筆尖持續發出一種很低沉又很有磁性的聲音,像某一種聲波,而且,這個聲音竟然讓我更專注,我的手動作就更篤定了。

最後,當大家畫完了、正在收拾工作台的時候,坐在對面的同學用好奇的表情問我:「哇塞!妳剛剛做了什麼?怎麼會發出那種好像電流的聲音?!」當時我覺得很意外,誒?原來我聽到的不是幻聽,那是真正的聲音。

現在的我回想起來,才恍然大悟,原來是因為,那陣子我的情緒伏蠻大的,也就是說,我的內在有滿多的能量在活躍,當我在畫陶盤的時候,特別是畫迴圈的時候,讓我很自然地專注起來,那個專注讓我全身的、那些很活潑的能量灌注在筆尖,於是這個筆尖的能量跟質地粗糙的陶盤,在一圈一圈的摩擦之間,劃出一種很奇特的聲音。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藝術蘊含和表達了許多「情緒性訊息」

前面提到了歷史上的圖像訊息可以替代文字的作用,也提到盤子的粗獷訊息可以有不同解讀,還有盤子的迴圈形象背後隱藏著一種只有創作者的工作當中,才能夠明顯接收到的聲音訊息。這些比較隱晦的訊息有很多是一種感受性的和情緒性的,並非視覺性的。

英國美學家科林伍德(Robin George Collingwood, 1889-1943)曾說,「我們常常會知道自己感受到某一種情緒,甚至於已經被它所掌控了,但是往往需要經由一個過程,我們才能真的了解到,這個情緒是什麼?」

他幫我們舉了一個例子:老王的車子被別人車子擦撞到,剛開始他只是感到一陣非常不舒服的混亂,直到他口不擇言地罵了那個司機一頓之後,他才知道啊!那個讓他不舒服的混亂裡面有許多很多是「怒氣」,也就是說,透過把怒氣爆發出來的這一種手段,老王終於表達了情緒之後,才從那個具體的情緒行為,來分辨出自己的感受。

科林伍德所說的這個事件,其實只發生在幾秒或幾分鐘之間,但從他分解式的說明裡,可以清楚看見:老王無名的情緒,透過他的「口語」和當下的「表情」和「肢體動作」,出現既豐富又具體的訊息,這些訊息讓他知覺到自己的憤怒,也讓對方接收到他的情緒。

科林伍德又說,「『表達情緒』與『描述情緒』是不一樣的」,用老王的例子來說,如果老王對擦撞他的司機說:「我很生氣」,那麼,這個訊息與老王臭罵那人一頓是完全不同的。因為,老王用來表達憤怒的罵人字眼,不一定需要提到「憤怒」兩個字,就好像,我們也可能看過某一個人他一句話都沒說,直接拿起杯子奮力往地上砸下去,他這個時候,其實是藉由「身體的表情和動作」和那個「杯子破碎的聲音和樣子」來表達他憤怒的情緒,雖然他一句話都沒說。

科林伍德認為,藝術原本是醞釀在藝術家內心裡的情緒之中,藝術家是因為反覆地和情緒相處,漸漸地才能把那些能夠象徵這些情緒的意象給想像出來,再從把顏料往畫布抹上去、還有畫出具體圖象的過程,把情緒變成是一種可以看見的訊息,讓它表達出來。

當然,如果是抽象表現主義風格的藝術家,他們所表達出來的圖像訊息,可能仍然不容易被你看得懂。但是,不管怎樣,科林伍德主要是讓我們了解到藝術媒介的本質,也就是說:

能夠「表達情緒」的藝術媒介,總是帶有豐富的訊息,不但使藝術家自己看見了自己的內在,也使得觀看的人和藝術家的作品,有了一種可以交流思緒的空間。

 

玟玲老師的線上課程推薦:【療癒魔法盒】修護力的20堂課

 

延伸閱讀:情緒心理學:心理師教你面對憂鬱根源、釋放內在壓力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