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開直線式生涯觀點:38歲的你,會感謝18歲的決定嗎?

作者: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

一直到現在,社會大眾對於一個人從小到老的生涯規劃,仍存在著「直線性」的思考方式。也就是,將「好好唸書→考上好大學,選個好科系→進入好公司→爬上好職位→退休」做為個人生涯發展的標準作業流程。

生涯發展的標準作業流程

儘管這幾年來,學校教育裡對於學生生涯規劃有更多的重視,不再只是看重成績,更有一系列的探索課程,幫助孩子認識自己,認識環境,進一步媒合個人與環境,也就是充分實踐了「把個人放對位置」的適才適所理念

我樂見這樣的情景,這顯示教育在進步,總是與過去不太一樣了。只是,直線性的生涯發展觀,仍然根深柢固地在台灣社會中大部分人的細胞裡。

於是,所謂「把個人放對位置」的理念,把一直以來的生涯發展流程改寫為「好好唸書並認識自己→考上『適合』的大學,選個『適合』的科系→進入『適合』職場→勝任『適合』的職位→退休」。換句話說,只不過把「好」通通改成了「適合」。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試圖找到一些訊息,以預測更遠的未來

這假設了,我們可以在年輕的時候,就知道自己這輩子擅長什麼、喜歡什麼、熱情在哪裡,終其一生靠這途吃飯,還可以吃得津津有味。

可是,一輩子這麼長,可以用來工作的時間也許30、40甚至50年之久;日復一日地做著重複的事情,想到就覺得可怕,難怪有好多人剛踏入職場就想著退休。

退休代表的是一個階段性任務的完成,終於取得資格去選擇從事一些與以往在職場上截然不同的事情,包括好好休息、遊山玩水、含飴弄孫。

換句話說,年輕人得在踏入職場前,好好地去思索:「我是誰?我適合做什麼?」這絕對是個大哉問。

為了幫助孩子們生涯探索,我們讓孩子接受各種標準化的心理測驗,引導孩子思索自己的原生家庭、生命事件與重要他人對自己的影響,發現自己在職涯上的人格特質、工作信念與價值觀,教導孩子做決策的技巧,幫助孩子探討自己是否具備當今職場上所需要的核心職能,進而知道該精進哪些軟實力與硬實力。我們也鼓勵孩子多參與課外活動,從實作中向內探索自己,向外認識這個多元的世界。

我承認,以上這些,都是我在每週一堂的生涯規劃課中給予孩子們的學習內容。內心深處,我有個不能明說的期待,就是試圖幫助孩子們從這些活動中「獲得一些訊息」,然後據此預測自己往後的四、五十年,可以幸福快樂地從事某項適合自己的工作,直到退休。

這樣一來,孩子們就可以開始規劃自己的生涯進程了,包括,大學時該選擇什麼科系,精進哪些能力,接著透過什麼方式進入這個領域,然後開始工作,一步一步地發展下去。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如果20年後的自己回頭對你發出抗議…

只是,在我們18歲時,幫28歲、38歲、48歲…..的自己做了一個決定,我們怎麼會知道,10年後、20年後、30年後或更久以後的自己,不會對18歲的自己抗議:「都是當初如此選擇,才讓我現在苦不堪言。」

轉換跑道不是不可以,而是風險很高;同時,年紀越大,機會成本也就越大。當你在某一行奮鬥了10年之久,突然發現自己喜歡的是另一途,你想另闢新徑,內心便會出現嚴重的認知失調:「就這麼離開,回首前面這十年的青春歲月,我究竟在做什麼?」

另外,我們的社會不鼓勵人們轉換職涯跑道,認為從一而終才是王道。滾石不生苔,轉業不聚財,在一個領域投入久了就能擁有一片天。前輩會勸你,任誰都有職業倦怠,忍一忍就過去了。失去工作熱情嗎?試著正面思考,為自己在工作中找到新的成就感!

於是,我們繼續被卡在這個18歲時以為適合自己的職業泥淖中,上不上,下不下,進退兩難,動彈不得。

如果你在18歲時,會想到38歲的自己,可能對當初18歲時的生涯決定感到後悔,抱怨自己當初怎麼沒有好好思考,此時,你能不焦慮嗎?

年輕的你,可能會很疑惑:「我怎麼知道我現在的生涯選擇,到了38歲時仍然充滿熱情?」別說20年後,連四年後大學畢業了,是否能繼續保有相同的興趣都很難講。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容許自己暫時「做不出長遠的決定」,也是一種生涯選項

高中階段的年輕孩子們常常是充滿無力的。沈重的課業學習壓著他們喘不過氣來,在此同時,他們又被期待為自己做一個一輩子都得充滿熱情的生涯決定,以符合現今社會對於生涯規劃的主流期待——把自己放到對的位置上。

只是,大多數高中職階段的孩子,即使經過各種探索活動,仍對自己一無所知,對未來茫然無措,一切都是如此難以預測。

試想,如果你是個高中生,每當聽到同學高談闊論自己的理想抱負,眼神流露出自信與光彩時,你會不禁懷疑自己怎麼這麼「沒有想法」?那是一種無形的壓力。與其這麼尋尋覓覓仍不見曙光,又陷在持續的焦慮不安中,不如別想了,好好唸書,用入學考試的分數來幫自己做決定;或者,乾脆聽從父母師長的建議,總是不會錯,反正將來後悔了,可以怪罪到別人頭上。

或許,我們首先應該放棄的,是長久以來「直線性」的生涯發展觀點。

當一個社會的變動是如此快速與多元,產業的轉型是如此日新月異時,我們或許不應該以「從踏入職場到退休」這段過程做為職涯的時間單位。有沒有可能,我們的社會可以容許人們每5年或10年,思索一次自己的生涯,轉換一次生涯跑道,並視為是生涯發展的常態。

人生如此長,每個人在不同的年齡階段都會面臨不同的發展任務,也會扮演不同的角色。隨著年齡漸長與人生歷練的累積,興趣、專長與使命都會改變,關於職業或工作,當然也可以隨之轉換;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嘗試不同領域與性質的工作,而非只是在同一個領域中,轉換職位而已。

有沒有可能,在同一時間裡,我們的手上可以同時擁有各種型態的工作,雖然沒有一項能被視為主流價值觀中的「正經事」,但這也容許我們可以同時抱持各種興趣,隨時發展新的熱情,同時摒棄那些感到無聊的工作。

這不是什麼新鮮的觀點,早就有人過著這樣的生活了,不論是刻意或偶然,倒也活得快樂精彩。而我們則可以試著讓孩子們知道,無法在現階段就為自己做出一個一輩子都不會後悔的決定,也可以是生涯抉擇中的一個選項。

 

延伸閱讀:想選一輩子不會後悔的科系就讀?面對生涯不確定性吧!

好書推薦:《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

好書推薦:《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