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
http://gty.im/607463118
經常有許多學生打算轉科、轉組或轉學,前來與我談談自己生涯轉換的決定。對16、17歲的孩子而言,轉換生涯跑道的理由雖然各式各樣,但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一般而言,促使一個人從原來的領域轉換到另一個領域,常存在著推力或拉力兩類影響因素。推力,就是發現原來的領域並不適合自己;拉力,則是有一個更吸引自己的目標不斷向自己招手。
推力或拉力只要存在一個,力道大到某種程度,就會讓人心生「換條路走走」的念頭。若推力與拉力同時並存,此時,孩子的去意甚堅,攔也攔不住,尊重與支持是對他們最好的祝福。
去哪裡都可以,只要比這裡「更好」就好了
曾有個學生與我討論他想轉換跑道的決定,他告訴我,去哪兒都好,就是不想留在這裡。
他認為,自己不該屬於這裡:「留在這裡,顯得我是一個失敗的人,我應該要去更優秀的環境才對。」
他國中讀的是私立學校的資優班,集全校最好的師資與學生於一堂。當時,走在校園裡,總是意氣風發,相當有面子;他習慣被眾人矚目,被捧在手掌心上。
國三畢業時,跌破眾人眼鏡,他在會考中失常了。禁不住父母親的勸說,來到現在的學校科系。但父母從此對他失望至極,總是對他冷嘲熱諷,一再提起他會考失常的創傷。
進入高職,他不再處在一個集三千寵愛於一身的環境裡了。班上同學雖然好相處,但不像國中同學那般勤奮上進;任課老師也溫暖用心,卻不若過去總是受教於名師門下。
走在校園裡,他不再抬頭挺胸,他也恨透了自己身上穿的這身制服。他開始對這個環境裡的一切產生敵意,批評學校的管理規範、老師的教學態度,受不了同學的消極心態與毫無抱負。逐漸地,他與同學和師長產生摩擦;最後,他決定要離開了。
去哪裡?他說都可以,只要比這裡更好就好了。
「在這個班,會讓我覺得,我就像是國中時隔壁那些『普通班』遭透了的學生。」他的眼神中同時流露出一股失落感與優越感。
http://gty.im/622042632
牛驥同一皂、雞棲鳳凰食?
我想到大學時,曾有個社團朋友偷偷告訴我,他正在準備轉學考,想考進更優秀的頂尖大學科系。他的觀點和我的學生很類似:
「我一想到大學四年畢業後,我的成就只能和我現在的同學一樣,我便無法接受!」只要能夠考到台清交成頂尖大學,不管讀哪個科系都可以。
國中時,我讀文天祥的《正氣歌》,有句話:「牛驥同一皂、雞棲鳳凰食」,意思是「老牛和駿馬被關在一起共用一槽,鳳凰住在雞窩裡像雞一樣飲食起居」。我想,我的學生或大學友人,內心世界或許接近《正氣歌》裡這句話的意境吧!
然而,不同的是,文天祥雖然委身於一個陰濕髒臭的囚牢,心中所嚮往的是先賢典範,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胸中有股浩然正氣,因此即使「牛驥同一皂、雞棲鳳凰食」,還能夠保有自我。雖然壯志未酬,但不忘初衷,永遠知道自己的使命與目標。
然而,有許許多多的人,不滿於自己所處現況,自命不凡地認為自己不能與同儕相提並論,值得更好的對待。然而,他們卻不知道自己究竟要的是什麼,只一味地追求一個相當抽象的境界,就是「更好」。
他們在追求的,其實就是他人讚賞、崇拜或肯定的眼光,似乎只要在這樣的環境裡,自己就是有價值的。換句話說,他們正用自己所處的環境決定自己的價值。當所處環境的社會評價不高,就認為自己是個失敗者;一旦換到充滿掌聲歡呼的地方時,便定義自己是個成功人士。
於是,他們加入了上流社會的聚會與社團,就以為自己的身價水漲船高,儘管他們不喜歡這種流於型式的社交活動;他們千方百計進了熱門校系,就認為他們的身份高人一等,儘管與自己的志趣不符,也沒想到專業人才養成背後的辛苦。
http://gty.im/622211742
從穩拿圈跳到另一個穩拿圈,沒完沒了的無限循環
一旦我們的自我價值是建立在所處環境的社會評價上,顯示我們已經迷失自我了。為什麼?
內心深處,我們羨慕別人在富麗殿堂中擁有明星般的光環,閃耀尊貴;自己處在不起眼的陋室裡,則抑鬱不得志。漸漸地,我們得透過攻擊或詆毀同儕,來拉抬自己的身價,顯示自己高人一等。我們抱怨、謾罵、指責,總是看到他人不足之處;同時,我們受不了自己的弱點外露,於是用了各種理由美化與武裝自己,卻反被別人視為虛偽矯情。
我們其實明白得很,我們不是真的高人一等,也害怕自己確實沒有能力或資格受人肯定。於是,我們只能透過所處環境來定義自己是個「魯蛇」(loser)還是「穩拿」(winner),事實上內心空虛脆弱,自我價質感低落到不行。
就算你跳到一個所謂的「穩拿圈」裡,久了你仍會發現自己並非真的是個穩拿,想要跳到另一個穩拿圈,以為這樣就能擺脫魯蛇的身份認同;卻發現自己只是不斷重複從小到大的行為模式,沒完沒了。
http://gty.im/658494786
自己的身價自己決定
事實上,我們的價值只能由我們自己來決定,也只有我們自己能夠定義我們是誰。
你到底是誰?要當個什麼樣的人?什麼是你理想的人生?你的夢想是什麼?做什麼事情最感興趣又充滿熱情?最為擅長又表現出色的領域是什麼?如何為世界做出最大的貢獻?……(推薦閱讀:人生優勢學:點亮你的魅力,因為你是如此獨一無二)
只有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才能夠真正地定義你自己,決定你的價值。因為,這些問題都環繞在你自己身上,而非他人的認同、允許、崇拜或讚賞。
如果你習慣由別人來定義你,你便無法真正為自己做出最適合的決定,你無法把自己放到對你而言最正確的領域中,也無法在自己既擅長又喜歡之處發光發熱。於是,你也不會感到真正的快樂。
你只能在不斷追尋成為穩拿的過程中,殘酷地發現自己根本是個魯蛇,卻又停不下來。因為你活的是別人眼中的人生,而非自己的。
(本文轉載自UDN部落格:老師,可以和你聊一下嗎?)
推薦志恆老師新出版的書籍~《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
哪一種關係,最令孩子感到痛苦?
不是霸凌、不是成績,而是每天密切互動的大人!
作者從多年的校園輔導教師和諮商、演講工作坊經驗,發現孩子的困頓與痛苦並非偶然,多半與身旁的人脫不了關係。而究竟什麼最讓孩子感到痛苦?考不好?睡不飽?被禁足?都不是——這些學齡世代孩子最大的困擾,竟來自和他們每天互動最密切的大人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