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甫洛夫和他的狗:關於古典制約,一直以來你可能都讀錯了!

作者:海苔熊 科普心理學家

對心理學多少有涉獵的人,多少都聽過巴甫洛夫和他那隻很愛流口水的狗,不過你知道嗎,這個經典的制約實驗,其實後來重現的時候(replication)並沒有效果——沒錯,他的狗聽到鈴鐺不一定會流口水。

怎麼會呢?故事是這樣的,巴甫洛夫很開心的發現了搖鈴狗狗會流口水的制約效果之後,欣喜若狂的叫他的助理來看,但當助理開門進來,狗的注意力就從鈴鐺轉移到新加入的這個陌生人「助理」身上了,打斷了原本的制約反應。Robert在他的新書「鋪梗力」當中提到了這個故事[1],他指出注意力往往會影響我們的行為以及對事物的看法,並且說了一句深得我心的話:you are what you see。(用我們的話來說就是:見什麼,是什麼)

 

http://gty.im/637904550

 

改變的兩個起點

現在你多知道了這個軼事(episode)有什麼幫助呢?對我來說,在心理健康上面有兩個延伸的思考點可以想:

1.如果你沒有辦法改變事情,就改變對事情的看法

可能會覺得這是廢話,可是我們很多時候卻沒有辦法做到,然後困在自己的偏見裡面。在許多心理治療的書上面都會提到一個類似的感言叫做「被辨識出來的個案」(identified patient ,IP)[2],常見的例子是,明明「有病」的是大人,過度保護或者是過度監控,所以才會有一個「過動」的孩子,但他們都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問題,而是把責任怪到孩子上,藉由幫孩子貼上這個標籤,他們終於可以安然地請輔導老師來「治療」孩子,然後不需要面對自己個人的議題,以及婚姻當中從來沒有止歇的衝突。

而治療的起點往往就在父母願意以新的視野來看待這個家庭裡面發生的事情。讓他們把注意力從孩子的身上轉移到自己和伴侶的身上(就像巴甫洛夫他的狗把注意力從鈴鐺轉移到新推門進來的助理身上一樣),這個家庭長期以來的衝突和循環或許就會有一些轉變。

同樣的,如果你一直以來都以為是「自己的問題」,或許可以思考看看身邊有沒有哪些人事影響了你做出這些決定?如果你總是覺得身邊的人再跟你作對,那麼或許可以反過來想一想,「你」這個人在和他們相處的時候,發生了什麼?

 

http://gty.im/623207490

 

2.只要有小改變,就可能會有大改變

這三年來學習心理諮商的過程當中,我時不時就會有種無力感,常常懷疑「諮商真的有用嗎」、「真的能夠幫助當事人嗎」,改變本來就是困難的,維持現狀是大家熟悉的,我自己都常常困在某種習慣裡面很難改變,又怎麼有能力協助當事人改變呢?(推薦閱讀:改變的秘訣:你渴望得到的在於你願意付出多少!

不過,這個巴甫洛夫和狗的小故事同時也說明了另外一件事情:就算只是很小的改變(一個新的助理出現) ,也可能會影響原本已經學習而得的經驗(鈴鐺和流口水)。其實,這就是焦點解決治療裡面講到的「一小步」。在實際的生活應用上面,其實也沒有真的那麼困難,我們可以看看下面的例子:

總是喜歡已讀不回的逃避依戀A一起在一旁很焦急不斷炮火猛攻的焦慮依戀B>>有一天新的依靠對象C出現,B開始減少傳訊息給A的頻率,A就會開始覺得奇怪,反而回過頭來關心B
總是抱怨孩子出去就像丟掉的媽媽,以及那個媽媽掌控到無法喘息的23歲「孩子」>>媽媽報名了社區的瑜珈課,也減少了在家的時間,孩子因為母親越來越少奪命連環Call叫他回家,反而覺得想念母親,就主動回家了。
總是覺得老闆很偏心某同事的你,看到那個同事就覺得很不爽只會在老闆面前做做樣子>>某天你在社區的育幼院當志工的時候巧遇到原來同樣也參與社區服務多年的她,你大大改變了對他的看法。

 

http://gty.im/590243800

 

心理治療的鐵三角

發現了嗎?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我的想法是,人的情緒( affection)、行為(behavior )、想法(cognition)以及他所生存的環境系統是一個鐵三角(如下面的圖片),如果你起來被焦慮、憂鬱、以及各種負面情緒所困擾,就是因為這樣才無法改變念頭,那麼你依然有下面幾種選擇——

  • 改變行為,做一點點跟以前完全相反的事情。
  • 改變生活系統,參加不同的社團,認識新的朋友,或從網路上面加入一些新的社群等等。
  • 新的生活習慣:嘗試一些以前沒做過的事情,例如高空彈跳、射箭、拼圖、製作模型玩具等等。

常常有人問我,為什麼憂鬱症吃了這麼久的藥,效果不明顯?實際上我們對於憂鬱症的了解還相當有限,不過目前的研究指出[3],那些藥物大多只是調整腦袋裡面的神經叢、增加一些新的回路,但你過往習慣的思考回路還是「比較大條」,你還是會習慣負面思考、走你「習慣走的路」。比較建議的方式,是心理治療搭配藥物,不論是看文章、參加課程、或者是接受心理治療,就像是在這些新開闢的道路當中,指引你一條可行的通道,多走幾遍,就可能有改變。

如果你還沒有準備好要進入治療,但又被自己藏起來的情緒所困擾;如果你受困在一個環境裡面,覺得很無力去改變現狀,那麼其中一個可以嘗試的方式就是:試試看作件和以往完全相反的事情。

這個新的嘗試,或許就能夠讓你用不同的注意力,觀看自己另一個樣子。

 

延伸閱讀

[1]Robert Cialdini (2017)。鋪梗力:影響力教父最新研究與技術,在開口前就說服對方。台灣:時報出版。

[2]陳志恆(2017)。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台灣:圓神出版。

[3]Depression and its treatment 。轉自youtube影片

 

推薦閱讀:海苔熊談陪伴:真心的「在」,就是最療癒的魔法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