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孩子真棒?心理師:孩子的貼心其實是「小老公/小老婆」現象

作者: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

「我的孩子今年高中就要畢業了,未來想念A科系,但我希望他念B科系。本來兩相堅持不下,最後他還是聽我的話,勉為其難地選擇了B科系。然而,每次見到他失望的眼神,我很疑惑,這樣要求他,到底對嗎?」

曾有個家長在我演講後,前來問我問題。我反問他如此要求孩子的原因,他說:「興趣畢竟不能當飯吃,我擔心他將來沒前途,所以說服他讀B科系比較穩當。」

在孩子的生涯選擇上,親子之間總是上演如此的戲碼。孩子們很痛苦,放棄自己的理想抱負;而父母見到孩子的難過與失望,也是心疼不已。

只是,父母常以「一切都是為了你好」的名義,代替孩子做決定。儘管看到孩子的痛苦,即便知道父母不該過度干涉孩子的未來發展,但只要想著,這是「為了孩子好」,父母心中的天人交戰,彷彿就交代得過去了。

然而,我們忽略的是,當孩子對父母妥協的行為背後,其實是另有意義的。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看似貼心懂事的孩子,其實是……

當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像天使般貼心,能夠敏銳地覺察大人的心思,乖巧、聽話的同時,也表現出父母心目中理想的樣貌。對於父母的安排,能夠欣然地接受,同時體會父母的一番好意。

如果孩子從小到大,總是順從父母的要求,就算有些自己的想法,想要自己做決定時,也時常放棄自己的堅持,聽從父母的安排。我們可能得要擔心,這個看似貼心懂事的孩子,事實上是在回頭照顧父母的需求。

我時常見到一些孩子,小的時候貼心順從,長大後不知道從哪一天起變了調。他們不像是叛逆,不會與父母激烈地衝突,也總是乖乖地接受父母的安排;然而,卻隱隱約約地與父母之間存在著對抗的關係。

這種隱性的對抗並不明顯,但父母與孩子的內心都不好受。

事實上,孩子在用「順從」與「不想違逆父母」的方式來表達對父母的愛;另一方面卻想做真正的自己。

 

http://gty.im/504487462

 

保持乖孩子的形象,做大人的情緒伴侶

曾有個學生入學後沒幾個月就時常請病假,在家休息的時間比上學的時間還長。她的身體狀況沒什麼大問題,我與她深談後,她告訴我:「實在念不下去了,很想辦休學。」

「我知道我媽一定不會同意,但我又不想來學校,只好一直請假。我也不清楚我到底有沒有生病,反正有時候也真的不太舒服。」

我找來她的母親談談。母親告訴我,這孩子從小乖巧懂事,自動自發。因為是單親家庭,母親開小吃攤做生意,工作十分忙碌;孩子回來後便到小吃攤寫作業、唸書,順便幫忙母親,從來沒有一天讓母親操過心。

「我們母女倆相依為命,感情很好,晚上也都睡在一起。」母親說。我覺得不對勁,照理講,高中生早就該自己睡覺了。

「幾年前,她父親因為對我長期施暴,鬧上法院,判准離婚。從那之後,每到晚上我都感到很恐懼,我要她來陪我一起睡覺,我會覺得比較有安全感。」

原來如此,這孩子成了母親的情緒伴侶了。

於是,這孩子雖然在學習上感到志趣不合,念不下去,卻不敢對母親開口,要求辦休學,準備重考。口頭上是說「母親不會答應」,內心深處卻是擔心,做出這樣的請求,便不再是母親眼中的乖孩子,只好有意無意地發展出身體病痛來表達自己不想去上學的意圖。

因為,在她心中,只有保持乖孩子的形象,才是照顧母親需求、滿足母親期待,並與母親持續保持情感連結的最好方式。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孩子狀態的父母促成自我犧牲的孩子

孩子基於對父母的愛,總是能敏銳地察覺父母的心情,同時滿足父母的需要。有時候,孩子是透過乖巧、順從、懂事,回頭照顧父母內心的缺憾。在此同時,孩子也不斷地犧牲自己的需求,特別是對於未來發展的決定權。(推薦閱讀:單身不是妳的錯:親愛的,妳已經嫁給父母了。)

很多時候,當父母本身沒有足夠的成長,或者因為某些事件而退化成了「孩子狀態」時,孩子便可能回過頭來成了父母的照顧者。而當孩子逐漸長大,有了與父母不同的主張,又得不到父母的支持時,只好下意識地犧牲獨立自主的自我期待,以解決內心深處覺得可能背叛父母的罪惡感。

當孩子內心強烈渴求獨立自主,又必須繼續照顧父母的需求時,為了平衡兩者,便會發展出許多令人費解的莫名症狀,或自我破壞的行為模式,正如上述案例中的高中孩子一樣。

所以,真正該正視的,是身為大人的我們,是否無意間讓自己處在一個孩子的狀態中,而讓真正該要被關愛的孩子,回過頭來貼心地照料我們這個外表貌似成熟,但內心匱乏無力的大人。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讓孩子充滿罪惡感的情緒勒索

因為從事助人工作的關係,常在會談或演講授課的各種場合中,聽到年輕朋友的抱怨:

「我只是要轉換個跑道,我父母就擔心得要命。一天到晚要我三思而後行,他們擔心的,難道我就沒想過嗎?」

還有的孩子說:「我爸媽說,他們很為難。一想到我要轉換跑道,就吃不下,睡不著。我跟他們說,這是我的人生,我自己負責,請他們不要擔心。他們就說:『天下父母心,哪有不擔心的?』但是,看到他們擔心成這樣,我很懷疑是否還要堅持下去。」

這正是一種情緒勒索,透過讓孩子的內心充斥著罪惡感,不得不放棄自己的堅持。此刻,父母變成了孩子狀態(吃不下、睡不著,需要有人安撫照顧),反過來要孩子回頭解決他們的擔心、恐懼與焦慮。

於是,孩子便無法真正大刀闊斧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了!

http://gty.im/588367378

 

支持孩子往前看,自己的人生自己照顧

真正「為了孩子好」,不是為孩子擔心、操煩,而是讓孩子回到孩子的角色,放手去追求自己的人生,創造專屬於自己人生的成功快樂。

請相信,孩子出生便已具備讓自己的人生過得成功快樂的能力了。父母的任務是催化孩子將這些能力充分地展現出來,而非左右孩子該如何使用這些能力。

父母對孩子的愛,若是帶有過多的焦慮、恐懼或擔心,往往來自於自己在成長過程中的創傷經驗,或者未被滿足的需求,以及一些未能完成的缺憾。這些問題該由大人自己去處理,而非投射到孩子身上,讓孩子去承擔,甚至無意間成了父母的照顧者,而無法將自己的人生活得更好。

如果孩子在成長的路上,一直回頭看父母,如何將心力聚焦在眼前的挑戰,又如何全力以赴地追求成就呢?

父母唯有安頓好自己的內心,才能有足夠堅實的力量,支持孩子的成長。請用個成人的心態,照顧好自己吧!如此,孩子便能毫無罣礙地充分發展自己的人生,長成自己真正的模樣。

*文中案例均經過編修,以符合助人專業倫理

(本文轉載自UDN部落格:老師,可以和你聊一下嗎?)

 

延伸閱讀:自在父母學:他一直都是乖孩子,才是奇怪的事情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