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與撰寫:黃秀玉 愛心理特派編輯
每個人一定都曾遭遇過順境跟逆境,順境時看什麼都順眼,就連被人陷害也會自我安慰「哎呀!不用理那種小人,自己可是大格局的人呢!」;但逆境時,腦海裡卻浮出不滿的怨憤,就連等個紅燈稍微久一點,都能成為今日有夠不順遂的理由。我想這樣的經驗大家應該都曾發生過。
有時我們對於外在的感知是來自於心境對外的投射,也就是當我們戴著有色眼鏡時,看什麼事物都容易產生主觀色彩,而我們必須要有意識,去自我覺察究竟是身處在順境或是逆境當中,方能在逆境中順向而為、順境中謹慎前行。課堂中,方岑老師提到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她說「人處在逆境當中,往往會更想控制一切所不能控制的事物,這反而更容易產生挫折」,想想挺有道理,當我們感到不順遂時,往往會想過度在意、過度敏感,也更用力的想去改變現況。
有的人會因為一點小小的挫折就失去求生的勇氣,而有些人能在眾叛親離、經歷破產後東山再起;有的人會將旁人的無心之語或耳語放在心上耿耿於懷,而有的人卻能聽過就算,完全不放在心上;有的人會在失戀後一蹶不振,甚至企圖傷害自己與他人,而有的人卻能很快重新找回生活的意義,思及此,不禁讓人疑惑,同樣生而為人「究竟是什麼,讓某些人特別堅強?」其實答案很簡單,就是「韌性」的高低。
能夠好好面對逆境的人,並非不難過、不氣餒,也並非不想放棄,可這些人給了自己一段「情緒與壓力的賞味期」,這使得他們雖然有情緒起伏,但能很快的平復並快速的回到正常的波峰,這就是所謂的韌性。韌性高的人往往在心理素質與各個層面相對表現穩定,然而韌性很低的人當真就沒救了嗎?
其實「韌性」是可以培養的,這也是方岑老師為何開授這堂課的原因。
課程中,老師分享了面對逆境的三部曲:「知」「學」「做」,知代表「轉念挑戰考驗」、學-代表「定心主導情緒」、做代表「行動轉化正能量」,其中在定心的章節中,老師給予了七大秘訣,例如:給自己一段壓力賞味期-如果有一件事讓你感到焦慮憂心,那就給自己訂出一個期限,訂完期限就去做別的事情,而非把時間跟精神耗費在擔心上。(推薦閱讀:人生的困境跨不過去?你只是忘了從別的角度切入)
例如:
我知道自己很擔心下週一的報告,那麼我就告訴自己我只擔憂到兩個小時,擔憂完馬上行動去尋找報告要的資料)。因為為了生存,大腦有所謂的保護機制,當人在沒事做時腦袋跑出來的念頭有80%都會是擔心或負面的念頭,一但明白這是大腦的運作機制,問題就好解決了!設立時間截點並採取行動,就能有所改善。
再來,則是「說話主被動轉化」與「思維的轉化」-不要太認真、不要太用力,處在人生的逆境,某些目標會一時無法達成,請接受無法改變的部分,並且將注意力聚焦在我們可以改變的部分。人處於逆境時總會習慣找外在歸因,但外在歸因並無法幫助你解決問題,在發生問題時如果我們能夠主被動轉化,由外在歸因轉為「那我可以怎麼做」,情況通常就會好轉許多。
至於在做-行動轉化正能量的章節,老師則是傳授了「MESVS」技巧,而這些技巧,每天練習養成習慣就能讓自己的情緒的調節更加穩定。上完此堂課後,我更加明白,其實韌性是一種面對人生的態度,更是一種自信、一種力量,能夠讓我們以穩定的情緒坦然面對每一件事的發生,在面對一次次的挫折與壓力中,從內在滋養出堅強的生命力量。
雷斯根堡大學的Bogdan Draganski教授發現,神經的可塑性會一直持續到晚年,大腦會在遭逢新事物時形成突觸進行「改建工程」。是故,這意涵著「經由不斷的技巧練習,我們都是會改變」,如果你想要成為一個處在逆境中心態能更穩定的人,那麼不妨先從記錄自己生活,每天寫下三件好事開始;或者來上這門課,課程中所傳授的技巧可遠比我所提及的多喔!
(寫在講座「犯錯一點都不可怕!面對人生逆境的韌性力量」結束後)
想要聽課嗎?
即刻加入會員,過往講座任你聽!
會員制介紹:https://www.iiispace.com/welcome/
延伸閱讀:不再追尋小確幸:慢下人生,讓靈魂迎頭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