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苔熊談恐婚族:不甘單身,卻又不敢結婚的一群

作者:海苔熊(程威銓)老師

「你還沒結婚嗎?」

這是一個適齡未婚者覺得有壓力,又想要逃之夭夭的問題(前方高能,非戰鬥人員迅速撤離!)。其實晚婚,不只是中國大陸的問題,更是全亞洲的問題。近年來研究人員發現了「亞洲現象」,一個研究者調查了東南亞國家的結婚資料發現,35歲以上、高教育水平的女性單身率逐年增加,這就是江湖上盛傳的「逃避婚姻」(flight from marriage)(Jones,2005,2007)。

台灣研究婚姻擇偶的學者張榮富與蔡滋紋(2015)指出,「泰國大學畢業的女性有五分之一超過40歲仍然單身」,事實上,類似的現象在台灣、日本、新加坡等等地方,也非常明顯(楊靜利、李大正與陳寬政,2006)。

那麼,為什麼會晚婚的現象呢?

 

怎樣才算晚婚

在討論這問題之前,我們應該先定義清楚「晚婚」和「不婚」。什麼時候還沒有結婚叫做「晚」?怎麼知道一個人確定終身不結婚呢?(推薦閱讀:為結婚而結婚,我不要這種假性歸屬

第二個問題乍看之下比較困難,畢竟我們無法架一台攝影機去看這個人的一生,但第一個問題在定義上也很不容易,過去的研究大多根據生育能力的下降,把下面兩種情況定義為晚婚(樓玉梅、范瑟珍,2010):

  • 大齡女:超過30歲還沒有結婚

  • 大齡男:超過35歲還沒有結婚

然後把超過40或50歲還沒有結婚的人,定義為不婚,雖然我覺得隨著時代,應該要有點調整,不過由於討論總是該有個起點,我們就暫時先接受這樣的定義好啦。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晚婚的原因:不是不愛,而是沒人要?

好的,那麼為什麼我們愈來愈晚婚呢?根據過往的研究,大概有幾種可能的原因。台灣的一項調查指出,30歲以前想結婚的女性比例是83.70%,30歲以後則是71.10%,可見大部分的女性都還是想結婚,可是沒有對象(這是第一名的原因,50%),工作和經濟因素則在第二名(19%),年齡、擔心結婚之後會不會幸福是第三名(年齡6.25%,擔心不幸福3.58%)。不過經過本熊的仔細研究發現,還有不少讓人值得深思的原因:

 

1.學歷擠壓

台灣長輩之間流行一句話,「女人不要讀太多書,不然會嫁不出去!」,這句話你覺得他說的是真的嗎?根據台灣學者張榮福的研究,在35歲到39歲的族群當中,唸到研究所畢業的女性單身率是29.5%,初中畢業男性單身率是32.1%,是所有學歷族群當中最高(張榮富、蔡滋紋,2015)。其他的研究也得到類似的結果,學歷高的女性縱使是結婚了,也還要面對旁人眼光、丈夫內心的不平衡等等(吳惠媛,2007),如果嫁進傳統家庭,讀越多書要承擔越多離婚的風險(「每多唸一年書,增加0.5%的離婚率,杯具阿!)(林振皓,2013)*。

那麼,為什麼高學歷女性以及低學歷男性的未婚比例最高呢?有一種解釋是根據「婚姻斜坡」(marriage gradient)(駱明慶,2006),在中國傳統的刻板印象上,男高女低的配對習慣很難被打破。

但另外一個說法可能更為靠譜:隨著時代的變遷,高學歷的女性愈來愈多,一方面前述婚姻斜坡的影響,男生在學歷上面通常會往下找,另一方面女性則是不願意接受「沒有腦的男性」(其實也不一定是沒有腦,只是學歷比她低而已),一來一往之下,寧可打一輩子光棍,也不願意「下嫁」或是「高攀」的男女也變多了。張榮富的研究中也發現類似的現象──「大學畢業男性不願意接受碩士畢業女性」、「碩士畢業女性不願意接受高中職以下男性」。

你可能會說,那麼放寬自己的標準不就好了?博士畢業的女性一定要找一個跟她一樣念這麼高的男性結婚嗎?這個問題如果問你呢?你會願意跟一個學歷和自己差很多的人結婚嗎?所以,大部分研究所畢業的女性,可以接受的是大學畢業的男性——不過,就算放寬了這個標準,幫助可能還是很小,因為大學畢業的人,是所有族群當中最搶手的,你想要,別人也想,可能還沒看著就被人搶走了。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2.進入婚姻的犧牲

但上面的討論都太過理性了!很多時候我們在決定要不要一腳踏入婚姻,在乎的是別的事情。我曾經在幾次演講當中問來參加的聽眾,單身與有伴侶的差別在哪裡?大部分的人都回答,一個人有一個人的自由,不過孤單寂寞覺得冷的時候就沒有人擁抱;兩個人雖然需要有許多磨合,不過遇到困難的時候至少會有人扶持你、和你一起撐過。其實研究上發現的結果也是如此,一個人最大的好處是自由,兩個人最大的好處是支持(謝文宜,2005,2006),如果你願意為了一個人犧牲一些自己的自由,或許你就比較願意進入一段關係。

但結婚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尤其對於女性來說,進入婚姻並不是犧牲「一些」自己的自由,更有可能是犧牲掉「全部」的自己。當然,有失必有得,賴佳玲(2007)曾針對未婚女性考量結婚的「得」(Gain)與「失」(Loss)進行分析,收集了476位未婚女性對結婚/不婚的考量因素,歸納出「婚姻成本」與「婚姻酬賞」兩個部分:

整體來說,賴佳玲(2007)發現,對於感情較有信心、父母感情較和諧、對婚後婆媳與夫家的生活擔心較少者,較有可能選擇步入婚姻。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承諾:是什麼讓你決定結婚?

另一個學者謝文宜(2006)則採取半結構式的訪談(semi-structure interview),其中一小時訪問夫妻,另一小時則分開訪談,整理出決定結婚的承諾考量因素囊括下列四者:

  1. 外在社會結構因素:例如文化規範、社會壓力、信仰與價值觀等等
  2. 人際網絡因素:雙方家庭的相處期待、同儕與職場輿論的壓力
  3. 個人因素:自我期許、特質符合擇偶標準
  4. 關係因素:情感投入、安全感、分享兩人的生活,共同努力、關係中的學習與成長、互動上的溝通討論等等。

整體來說,晚婚/恐婚的現象雖然逐漸蔓延,但也正是因為這樣,我們可以重新開始思考自己要的是什麼。例如,朱思樺(2011)曾針對「結婚意願」有深入的剖析,探討那些未婚女性是「想婚不得婚」還是「不想結婚」,結果發現近八成的未婚女性仍抱持「想婚」的意願,但社會氛圍有緩慢朝向「不婚」的趨勢。可見得,我們對於感情的憧憬還是在的,但是只有憧憬是不夠的,還要有「機會」找到適合的伴侶,與「願意犧牲」一部分自由。

最後,不論是上述哪一部分的討論,似乎都把結婚當做「正常」人的結婚選項,尤其是女性不婚,更容易被貼上「剩女」的標籤。或許,真正的寬容並不是想辦法擴大晚婚女性的擇偶市場,而是能不能真的貼近她們,了解是什麼讓她們躊躇,以及勻出一個,「婚姻並非必然人生選擇」的空間。

*本文亦發表在對岸「談性說愛中文網

註解

*不過,林振皓(2013)也發現,越是現代的家庭,女性教育程度上升對離婚風險的影響越小,所以我們真正該期待的不是「嫁個好人家」,而是「嫁個現代人家」。

延伸閱讀

Jones, G. W. (2005)。 The” flight from marriage” in south-east and east Asia。Journal of Comparative Family Studies,頁 93-119。

Jones, G. W. (2007)。 Delayed marriage and very low fertility in Pacific Asia。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33(3),頁 453-478。

朱思樺(2011)。臺灣未婚女性結婚意願之探究-「不婚」還是「想婚而不得婚」。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台北。

吳惠媛(2007)。跨越教育程度的藩籬:「女高男低」婚姻關係形成之經驗。中正大學社會福利所,嘉義。

林振皓(2013)。女性教育程度對離婚風險之影響。臺灣大學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學位論文。

張榮富、蔡滋紋 (2015)。 「學歷擠壓」困境:擇偶網站資料的分析[The Predicament of "Education Squeeze": An Analysis Using Online Dating Data]。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 27(第1),頁 205-263。

楊靜利、李大正、陳寬政 (2006)。 臺灣傳統婚配空間的變化與婚姻行為之變遷。人口學刊, 33,頁 1-32。

樓玉梅、范瑟珍 (2010)。 我國人口變動趨勢之影響分析及政策探討。取自: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研究報告網址 http://www. cepd. gov. tw/m1. aspx

賴佳玲(2007)。未婚女性婚姻價值、婚姻意向關係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學位論文。

駱明慶 (2006)。 教育成就的性別差異與國際通婚。經濟論文叢刊, 34(1),頁 79-115。

謝文宜 (2005)。 從國內將婚伴侶的婚姻承諾談婚前教育。諮商輔導學報:高師輔導所刊, 13,頁 39-58。

謝文宜 (2006)。 為什麼結婚:國內將婚伴侶婚姻承諾考量因素之探討。中華輔導學報, 20,頁 51-82。

 

延伸閱讀:愛上一個不能回家的男人:再見,我們都值得擁有完整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在〈海苔熊談恐婚族:不甘單身,卻又不敢結婚的一群〉中有 1 則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