諮商心理師吳姵瑩:卸下面具,好好愛自己

本文為張老師月刊採訪吳姵瑩老師之專欄文章。
張老師月刊第465期,2016年09月號,陳怡潔採訪編輯。

 

「要是我能像他一樣就好了。」

日常生活裡,你是不是曾經聽過、或是浮現過這樣的念頭?因為對自身某些缺點和特質感到自卑與厭惡,而妄想成為他人,得到旁人的支持與讚美,散發出耀眼奪目的光芒。

只是,一味地仿效難免也讓人質疑其存在的正確性,依循前人道路行走固然穩妥舒適,卻也注定錯失找尋另類美景的樂趣。美國知名企業家賈伯斯,就曾在校園演講時公開說過:「鼓起勇氣跟隨你的心靈與直覺,它們才知道你想成為怎樣的人。」他認為,生命的時光有限,為什麼要浪費時間需耗在別人的生命中?他們所信奉的教條,只不過是他們自身思考的結果,如果我們讓內心的聲音被這些所遮蔽,就無法做到真正的「為自己而活」。

這段話看似簡單,實行卻不容易,對諮商心理師吳姵瑩而言,更是一段漫長的旅程。「因為覺得自己的狀態還沒有準備好,所以害怕外在環境如何去看待和解讀。」這樣的恐懼一度將她吞噬,讓她戴起許多「不合身」的面具…。

dsc_1020

(此圖為吳姵瑩老師於純青基金會演講側拍。由純青基金會提供)

白袍的光芒與偽裝

時光回溯到吳姵瑩剛成為諮商心理師的時候,那時她在醫院實習,必須穿上象徵醫事人員的白袍來面對個案。「但當時大家都不清楚什麼叫心理諮商,有些人只是因為醫生轉介就來了,以為我們也是醫生。」

稱呼的錯放,總讓吳姵瑩猶豫要不要坦承自己並不是醫生。「卻也擔心把『真相』說出口後,個案會對我的專業有所疑慮。」說還是不說,選擇導致的衝突與挫折慢慢地在胸口囤積,壓力像重擔一樣壓在肩頭,每天回家都只感覺到異常疲累。

在尚未意識到自我的面具之前,吳姵瑩以為疲累的源頭是來自於個案過於沉重的情緒。當她看見資深諮商心理師們的個案比自己更多更複雜,卻總是能保持個人狀態的穩定時,「我開始思考,自己是不是在哪一個環節上出了問題。」

漸漸地,她發現醫事人員的白袍就像是偽裝,雖然賦予她自信,卻也使她產生對「專業」的迷思:「我就好像戴上醫生的面具來面對個案,不允許自己有任何表情,害怕被別人知道我只是實習生,不是領了執照的諮商心理師。」勉強自己嚴肅正經的結果,吳姵瑩說,現在她回去看自己當時的照片,肢體動作都是挺直且僵硬的。

「我一直沒有好好接納我自己的狀態。」害怕資淺的經驗導致個案對自己的不信任,但她無法否認自己確實還在學習之中。「雖然當我把這個狀態告訴任何來晤談的個案時,他們會害怕、會擔心,這些都是正常的反應。」

吳姵瑩認為,每個人都會希望找資深的人進行諮商,但若心理師本身也落入這個情境中的話,就會變成沒有辦法接受自己身處在「資淺」的狀態裡。「我必須先接受自己的狀態,否則不管做什麼事,都會因為恐懼而懷疑、否定自己。」

 

摘下面具和自己對話

「那段時間的我不斷地在問自己,『我』到底在害怕什麼?」內心告訴吳姵瑩,她害怕個案對自己失望,害怕個案不相信自己。「其實,這些都是別人對我的觀感,我對自身的質疑太大了,導致別人的質疑也被我加倍地放大,使我愈來愈不相信自己。」過度焦慮的情況下,她更迫切想讓自己感覺是專業的,於是面具愈戴愈厚,最後變成整個人在硬撐。

在發現自己的焦慮和恐懼後,她花許多時間與自我對話,安撫自我的情緒。身旁的督導和同事們也不斷給予她支持及鼓勵,容許她有犯錯的空間,以及提醒她不要將諮商關係裡的責任放得太重。「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時候我還是會跌回那個漩渦中。」她只能不斷告訴自己,每個人都一定會有初學的階段,個案的反應不一定都和自己有關。「我的確還是個初學者,學會與焦慮和恐懼共處,是我當時最重要的一門功課。」

這層面具雖帶給吳姵瑩焦慮與恐懼,卻也讓她看見本身專業的不足,成為精進自我的動力。「所以我還是戴著面具前進,在工作時我戴著它弭平我的恐懼,離開工作場合後,我就必須把它摘下,好好地看看最真實的自己。」

對她來說,讓焦慮和恐懼降低的方法,就是不斷地學習。「當個案在不該結束的點自行結束了諮商,我就會問自己,是不是有什麼地方遺漏了,他是不是想談什麼議題,但是我沒有注意到。」看見自己想要學習的方向,持續的專精、研究,讓逐步累積出的專業,一點一滴地溶化掉那張偽裝專業的假面具。

 

來自於家庭的自我否定

後來,吳姵瑩離開醫院,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卻又掉進了另外一個面具的漩渦。

「我希望能有心理大師一般的風範。」因著這個念頭,她開始模仿自己所觀察到的「大師特質」:「他們不化妝、衣著飄逸舒適,總是給人溫暖又正面的能量。」可是,當她捨棄一切的美感時尚時,心裡卻一直有個聲音在問她:妳喜歡這樣的自己嗎?

這句疑問,讓她察覺自己陷回了「自我否定」的迴圈裡。於是,吳姵瑩決定梳理過往的經驗,企圖找到一個合理的解釋。「最後我發現這份否定,來自原生家庭的影響。」她的父母都是公務人員,樸實慣了,對外表的呈現並不是特別在意。「但我從小就特別愛漂亮,母親常對我說,為什麼我會生出像妳這麼愛美的孩子?」

內在渴望得不到支持,導致她對於「諮商心理工作者」應該呈現什麼樣的面貌,一直存在著巨大的問號,而渴望得到支持與信任的內心,更驅使她不斷地找尋其他人做成典範,將他們的風格做成面具戴上,忘了思考它究竟適不適合自己。

「卸下面具讓我看見了自己的認真與努力,並懂得接納自我的狀態。」吳姵瑩笑著說道。自她的笑容裡,我看見了她的自信,正散發著獨一無二的美麗。

dsc_0011

(此圖為吳姵瑩老師於純青基金會演講側拍。由純青基金會提供)

 

延伸閱讀:擁抱內在小孩:戴上「面具」的美麗與哀愁

推薦課程:人格面具首部曲:邂逅心中的千面女郎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