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內在小孩:戴上「面具」的美麗與哀愁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在榮格心理學中有一個淺顯易懂的概念叫「面具」(Persona),在拉丁語中是演員所帶的面罩,代表他在劇中所扮演的角色。

人格面具往往為了符合外界期待也能表現出外界所接受的行為,因此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發展出人格面具,因為它是有用的社會橋樑,也是不可或缺的防護罩,少了人格面具,我們容易被別人責難,因為我們並不喜歡自己的弱點被別人看見。

例如明明天性活潑愛玩的孩子,因為交不到朋友,或被同學排擠,而戴上「認真唸書乖巧向學的學生」的人格面具,但意外因為這個乖巧向學的樣子獲得了老師的讚賞與鼓勵,當上小老師後慢慢有同學靠近他,或有求於他,讓他周圍因此再度聚集了人氣,因此他開始持續帶著這個面具,或者忘了自己曾經活潑外向野性十足的模樣,甚至把這些渴望深埋在心中。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你說他開不開心?

也許他開心吧!但同時也可能覺得生命少了些活力與深刻的滿足,因為他還不敢接觸他真實的面向,而釋放自己的活潑和野性,可能帶來恐懼與不安的能量,並沒有因為年齡的增長而更懂得如何面對,所以他因為小老師的面具戴久了,真實生活也當上老師,卻一直感覺自己矯揉造作,同時又斥責自己好好的人生為什麼不滿足。

然而我們週遭也有許多人都擁有各自的人格面具,像是作家、忠誠的配偶、不斷升遷的經理等,也可能叛逆的藝術家、固執的老闆等面具,這都是個人用來表達自己的社會面罩,而榮格在心理分析的過程裡看見很多人完全認同自己的面具而忽略內心世界,將自己完全視為他們的社會地位或事業成就,其實這樣並不健康。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然而,面具並不是打碎了就能成就真實自我,它一直是有用的中介者和橋樑,聯繫著外部世界和自我之間,它也是個性之中關鍵的部分保護著內在自我,它就像是我們的衣服一樣,當我們盡量將自己裝扮成另外一個人時,面具會過份濃妝豔抹過分厚重因此華而不實,反之,當面具太過輕薄,會讓我們過於暴露而易受傷害,因此最佳的情形辨識所帶的面具恰如其分並且富有格調,能夠真正地反映出我們的內在個性和外在自我感。

在榮格的心理發展歷程裡,要達到個體化的過程,而我們可以做的,是看見我們所具備的人格面具,以及何以我們會需要並展現此人格面具來保護自己,那麼,我們要保護的那個脆弱的孩子,我們是否能看到他?當我們越恐懼越排拒去看見心裡那股原始能量的存在,面具會越戴越多越戴越厚。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學生時期是「小老師」,長大之後是「老師」,而且是「勤奮負責的老師」,進入婚姻之後是「犧牲奉獻的好妻子」,然後你開始不解,為什麼你整體的人生都在為人而活,可是卻覺得自己處在不得不的情境,又能怎麼樣?

回頭一看,竟發現自己有這麼一大片未活出的人生,因為人格面具帶來的人生太有效的讓周遭人喜歡與接納自己,或者「不討厭」自己,卻將真實的一部份拒絕在門外,原來還是欠缺阿德勒提及的被討厭的勇氣啊!

親愛的,讓我們一起停下來,細緻地描繪和感受自己的人格面具,在自我成長的世界裡沒有對錯,體認面具的存在,也感受內在小孩的恐懼,不過度認同和依賴面具,不過度苛責內在小孩,才能使我們一步步邁向統整,讓真我活靈活現,也感受到自己的人格充滿生機。

 

Reference:
1.榮格人格類型,Daryl Sharp.
2.導讀榮格,Rober H. Hopcke.

延伸閱讀:你對世界的感受,是內在世界的投射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在〈擁抱內在小孩:戴上「面具」的美麗與哀愁〉中有 1 則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